讲座回顾|宋莉华:文献问题与方法:从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说开去

发布时间:2023-04-10 来源: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202346日,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二十五期之海外汉学研究系列(一)在第一文科楼二楼中厅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社会科学研究处、文学院协办,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宋莉华教授主讲“文献问题与方法:从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说开去”,文学院蔡亚平副教授主持。作为海外汉学研究系列的首场讲座,引起了热烈反响,吸引了校内外60余名师生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宋莉华教授就开宗明义地说明了她的选题旨意,即透过传教士汉文小说这样一个课题,来思考我们如何能够突破当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当中的瓶颈。

她认为我们遇到瓶颈主要是由于我们缺乏重新发现的意识,导致我们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长期停滞不前,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对传教士汉文小说的重新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传教士汉文小说是现代小说研究的新文献之一,它不仅拓展了我们传统的古代小说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比较文学研究、翻译研究、汉语方言文学研究以及现代文学语言的转型等等领域都能够引发很多新的学术增长点。

讲座内容梳理

首先,回顾中国小说在西方的流转历史。传教士汉文小说创作是以中国古代小说为蓝本,是以阅读为基础的,这就牵涉到这些创作蓝本在西方的流转问题。她针对中国小说在西方的流向侃侃而谈,她认为中国小说在西方大致有三条流转渠道:大学图书馆、皇家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其次,梳理传教士汉文小说的历史。她将传教士汉文小说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结合具体的个案分别论述了各个阶段传教士汉文小说的特征。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注重典籍的宗教思想,采取自上而下的传教策略,对汉文写作报谨慎态度;第二阶段是1807-1860年,传教士开始用汉语写作小说宣扬宗教。第三阶段是1860-1917年,传教士利用通俗小说的吸引力来传播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完成了诗学建构与神学建构的有机融合。

再次,分析传教士汉文小说海外传播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第一,提升了小说的地位,转变了世人的小说观念。第二,引入了理想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等新的小说子类,为近代小说的变革提供了文学资源和思想资源。第三,为研究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和转型提供了新视角。传教士汉文小说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样本,为同一时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提供了历史线索,也为我们全面认识白话文运动等重大的文学史问题提供了新的史料。

宋莉华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我们了解传教士汉文小说在中西互鉴方面的价值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领悟发现新文献、运用新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有重要启发。宋莉华教授通过论述传教士汉文小说,不仅凸显了发现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更形象生动地诠释了王国维先生的著名论断:“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讲座最后,多名师生与宋莉华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主要围绕方言小说研究、近代文学转型、海外汉文小说传播、文献整理、文学研究新方法等问题展开。宋莉华教授一一解答。整场讲座内容新颖,别开生面,精彩纷呈,参加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对传教士汉文小说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