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回顾|鲁晓鹏: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和中国电影学派话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9-12 来源: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2023年9月5日由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社会科学研究处和文学院协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三十四期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比较文学系鲁晓鹏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主题为“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和中国电影学派话语的思考”,由文学院龙扬志副教授主持。

鲁晓鹏教授讲授

龙扬志副教授主持

鲁晓鹏教授追溯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产生的学术背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香港任教的美籍学者李达三倡议,受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直接启发。不过据鲁晓鹏教授回忆,80年代他在美国比较文学大本营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美国学派”在方兴未艾的“理论热”冲击下已明显式微。中国比较文学则在欧美主流话语走向落寞时作为新兴学科创立,并在孙景尧、刘献彪、乐黛云、张隆溪以及季羡林、贾植芳、钱钟书等老一辈学者推动下提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命名。他认为这一提议具有强烈的现实取向,解决了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少实际问题,但是自学科建立以来,“中国学派”也面临不少话语争议。根本原因在于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为参照对象建构“中国学派”,这种旨在建构话语权的举措其实是一场时空的错置,甚至有故步自封、画地为牢之嫌。与此类似,“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话语同样存在主体性焦虑,以及中西跨语际交流中有关“学派”概念指涉的含混,暴露出“中国电影学派”中心话语构建存在逻辑性问题。主体性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达成,只有正视“他者”,才能确立“自我”。对于“中国电影学派”,学者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在“世界”范围内重申“中国”的内涵与外延。

鲁晓鹏教授认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话语面临的困境,表现为希望获得国际学术的认同,但又缺乏跟国际学界展开的话语交流,无法在有效的参照系中确认主体性与本土性。无论是比较文学话语在中国被重新激活,还是大陆学者为中国电影学派著书立说,“中国学派”在国内的热烈呼声,反应出文学研究界和影视研究界力图克服和超越西方中心主义、打造自主的本土话语的学术愿望,传达出他们对争夺话语权的焦虑。不过他强调,学术应当植根于思想之自由,研究者要努力摆脱民族主义的陷阱,体现出对学术独立精神的追求。脚踏实地,做出成绩,自然就能摆脱“失语症”,获得同行的尊重。

在讲座互动环节,鲁晓鹏教授热情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文学院教授蒋述卓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

蒋述卓教授点评

蒋述卓教授指出,鲁晓鹏教授的报告针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中国华语电影学派”的概念内涵提出批判性意见,值得学界重视。学科新概念涉及中国学术的主体性建构,相关探讨必须在学理维度深入,学术应该保持开放务实的态度,通过具体研究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当然概念的提出也有内在的文化诉求,比如新南方写作、大湾区文学等概念的提出,反应出建立话语权的策略,优秀的作品必然体现出文化的包容。他也鼓励同学们做研究时要放下焦虑的心态,锻炼逆向思考的思维与革新求变的能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