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6日上午,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三十九期“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河南大学讲座教授的夏晓虹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暨南大学文学院张丽军教授主持讲座,文学院师生30多人参加讲座。
夏晓虹教授
夏晓虹教授以梁启超的女子教育理念与实践为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讲述,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清晰。首先,从梁启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观点出发,对其女学强国论、对西人西学的引用、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女学”构想、人类平等观等方面论述了梁启超的女子教育理念的发生;其次,以具体的例子讲述了梁启超的女子教育实践,如提倡兴办中国女学堂、撰公启、定章程、倡捐助等;再次,夏晓虹指出,梁启超将“女权运动”定义为“广义的人权运动”,提出人权运动的三大阶段为“教育上平等权,职业上平等权,政治上平等权”,并将“三大阶段”排序为:“学第一,业第二,政第三”;最后,追溯了梁启超女子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自晚清发表《论女学》开始,梁启超始终在追踪世界潮流,把现代中国的女子教育问题放在西学西制的脉络中阐述和把握。早年,强调女学与强国的关系,更多要求女性从事社会劳动,直接为国家创造财富,以此强调男女无差别教育。民国后,梁启超虽仍关注教育与就业话题,却已偏向女子教育的特殊性与适宜性,甚至有意凸显女性作为家庭成员、尤其是母亲的角色,在社会劳动之外,为女性从事家庭教育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发声。这前后的变化,多半是因应时事所做的调整。其间唯一不变的,是梁启超始终以女学为第一要义。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张丽军教授根据讲座内容和自己的科研经历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夏晓虹教授在研究角度的选取、研究方法的运用、历史资料的梳理等方面,对我们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整场讲座精彩纷呈、别开生面,参加讲座的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