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由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六十期在第二文科楼404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的主讲嘉宾为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乐府学会会长赵敏俐教授,讲座由文学院中文系蔡亚平教授主持。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程国赋教授、严欢博士,文学院中文系花宏艳副教授、宋小克副教授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等专业的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赵敏俐教授指出,对于《陌上桑》这首汉乐府名篇,学界相关研究长期以来习惯于从阶级分析和道德评判的角度为其定性,本次讲座内容就是要深入探讨这首诗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来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认真研读,对其来龙去脉做深细的考察,超越“民歌”说的阐释误区,恢复其作为“相和歌曲”的本来面目,并对这首诗的艺术本质做出新的解释。
赵敏俐通过《诗经》、宋玉、枚乘的赋作及《列女传》等材料分析采桑题材的历史来源及其演变,说明采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由此衍生出采桑劳动、男女相恋、女子之美和女子道德等多个主题,体现出了强大的文化功能。接着,赵敏俐从汉代流行文化时尚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陌上桑》的生成,文本中罗敷的打扮体现了汉代城市炫耀富贵、崇尚奢侈的风尚,在借用采桑这一传统文学母题的同时塑造出了符合汉代城市审美观的女子形象。之后,赵敏俐指出一般观念中将《陌上桑》归类为“民歌”是错误的,它在汉代属于相和歌诗,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在分类、性质及表演方式方面的本质不同,详细说明了《陌上桑》的演唱形态,总结了《陌上桑》的艺术特征,最后借《陌上桑》作为歌唱文本而非案头写作的艺术形态,启发我们区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条发展线索:一为口头歌唱一为案头书写,应据此展开不同路径的研究。
交流互动环节,赵敏俐详细解答了与会师生的提问。蔡亚平教授总结指出,赵敏俐教授对于乐府名篇《陌上桑》的生成研究视角新颖、文献丰富、思路富有逻辑性,结论极具说服力,让人深感敬佩,也给在场的师生们带来很多启发。本次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