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六十一期在第二文科楼404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坛邀请厦门大学教授、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明欢主讲“从侨乡看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徐义雄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李明欢主讲
徐义雄主持
李明欢教授首先概括了侨乡的定义和形态。她指出“侨乡”并非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基于血缘、地缘纽带形成的“跨国想象共同体”。她通过理论思考与生动案例,系统阐释了侨乡文化的多元性与中外文明的交融。侨乡的形态是多样的,李明欢教授结合研究成果与调查实践,对侨乡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传统侨乡、新兴侨乡与特殊侨乡。特殊侨乡是由归侨形成的社区,具有飞地特征,既保留东南亚文化记忆,又发展出独特的在地化融合形态。
东南亚“峇峇娘惹文化”是典型的跨文明交融样本。这种闽南移民与马来文化交融产生的混生文化,在服饰、建筑、语言等方面形成独特范式。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回传现象——泉州近年打造的“娘惹文化节”,将这种海外生成的混生文化重新植入原乡,形成文化传播的“环流效应”。而侨乡咖啡文化则揭示了物质文化传播的多向路径:从东南亚归侨带回的咖啡种植技艺,到青田侨乡将欧洲咖啡馆文化本土化,再到瑞幸咖啡以“酱香拿铁”等创新反向输出海外,展现了中国对异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李明欢教授认为,侨乡文化是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侨乡研究应超越地域局限,将其视为观察文明互鉴的方法论。侨乡展现的“自下而上的全球化”,通过普通人的跨境流动、日常实践,构建起超越国界的文化共同体。这些鲜活的民间交流,恰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形成深刻呼应。
在提问环节,李明欢教授针对聚焦跨文化教育实践问题指出,新生代华侨子女的双文化浸润趋势。这种“逆向文化适应”既带来语言习得挑战,也在原乡与移居地之间架设起更富弹性的文化桥梁。
互动环节
整场讲座通过大量田野案例与理论对话,生动诠释了侨乡作为文明交融样本的独特价值。从马六甲长桌宴到青田咖啡街,从娘惹绣鞋到乡村货币博物馆,这些具体而微的文化现场,共同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图景,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充满烟火气的注脚。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