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由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六十三期在第二文科楼816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坛邀请原北京大学教授、现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夏晓虹主讲“《新广东》与《新中国未来记》”,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社总编辑张丽军主持讲座。讲座吸引了来自暨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听众共四十余人,气氛热烈。
夏晓虹教授主讲
张丽军教授主持
夏晓虹教授围绕康有为及其弟子间关于保皇与革命的不同选择展开历史讨论,通过《新广东》的连载,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探究《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影响因素。首先,夏晓虹教授介绍了康有为弟子欧榘甲的基本情况和《新广东》的创作概括及其特点,《新广东》提出的“广东自立”以救中国遭到其师康有为的坚决反对,最后师徒参商。
接着,夏晓虹教授重点清理了康门师弟之争,以期回顾参与者的思想走向。事实上,康门弟子皆倾向于革命,面对外患,鼓励自新。但这与其师康有为观念相悖,康有为认为社会发展要遵循一定历史规律,需经历君主专职、立宪、民主,“革命”将导致大乱。夏晓虹教授史料翔实、细致梳理出梁启超思想的前后转变经过,以及康门内部的思想分歧情况。
最后,讲座将《新广东》与“新中国”建立联系,探讨了其对于《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影响。在对小说进行细读后,夏晓虹教授认为《新中国未来记》关于新中国建国史的预言,可以称为小说版的《新广东》。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近现代文学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进化论相关的思想线索展开提问。夏晓虹教授均给出了耐心独到的回应,她提醒同学们在近现代文学研究中,要区别于经典研究的范式,以便于更好把握过渡时期的文学形态。
提问环节
整场讲座通过大量史料线索清理,有力诠释了康有为及其弟子的思想内部构成和变化情况,给同学们带来深度启发。张丽军教授表达了对夏老师的感谢,他认为夏晓虹教授讲座的内容视野宏大、史料扎实,历史性和文学性兼具,研究者回归到历史原场梳理问题和材料,给梁启超的研究提供了典范性的学术价值意义,同时也提供了近代文学学术方法上的启示性作用,对于梁启超研究相关问题的推进贡献巨大。整场讲座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现场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