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暨南大学文学院、五邑大学文学院部分专家奔赴开平仓东、台山端芬调研,围绕侨乡教育资源发掘、优长特色学科建设、科教平台共建共享、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等主题展开交流,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融合、人文学术与侨乡互动的新模式。
深耕侨乡
发掘人文特色资源
活动中,专家们为“文化遗产研究教育基地”揭牌。该基地由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暨南大学文学院、五邑大学文学院共同发起,整合开平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等新型科教平台,旨在服务高校教学与科研,以侨乡文化资源为优长学科建设为合作契机,培养更多服务大湾区文化建设的综合人才。
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龙扬志介绍,双方以“侨”为特色、共同构建立足侨乡、服务湾区、联结海内外高水平学术平台的顶层设计方案已经清晰,人文社科领域重点发掘侨乡历史文化、文学的学科内涵,确立了台港澳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等特色学科方面深入合作的愿景,期待在“补短板、强特色、冲一流”方面取得进展。
“仓东计划”发起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简要回顾了仓东文化遗产保育的成长历程、文化理念、系列荣誉,以及与斯坦福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合作的情况。她强调,仓东的角色就是将课室向社会延伸,通过现场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侨乡文化体验、文化遗产保育体验与学习等课程。
“文化保育不仅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关系世道人心的维系。”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杨表示,侨乡是华侨华人的家园,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起点,文化的传承传播大有可为。台港澳和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是暨南大学的特色学科,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是汇集本领域重要专家学者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将来尝试到侨乡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与科研交流活动,打开师生的文化视野。
五邑大学文学院院长李翠叶认为,与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学术资质的机构合作意义深远,希望以“文化遗产研究教育基地”建设为新的起点,深耕侨乡文化与文学,搭建更多推动特色学科建设的平台,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
融合乡村振兴
高校与地方共享共赢
调研团队抵达台山市端芬镇后,走访了梅家大院、海口埠、银信博物馆等文博单位。
端芬镇副镇长邝飞武介绍,端芬历来被称为“华侨之乡”“排球之乡”,目前已经打造南粤古驿道“民国风情•银信文化”精品线路,线路沿线银信文化、华侨建筑特色鲜明。
台山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利元介绍,台山拥有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的侨刊、银信、碉楼、金山歌等侨文化资源,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对古建筑进行了修葺,新建了一部分设施,以起到科学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作用。他希望,暨南大学、五邑大学两所具有“侨”字背景的高校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为台山侨乡连接海外侨胞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提供智力支持。
调研团队在端芬镇开展了一场座谈会,与会代表围绕侨乡特色资源保护、科教文化合作、“银信小镇”等具体内容进行交流。白杨、易淑琼、黄勇、温明明等参与调研的专家表示,高校与地方文博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取得多赢的效果。
在乡村振兴、精准脱贫、“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强省”等国家、省级计划推动下,广东省开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
“作为岭南地区与世界交流的重要见证,梅家大院到海口埠的驿道具有独特之处。”龙扬志说,道路本身一直处在时间的通道里,联结着过去,也延伸到当下和未来,并在新时代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今后可以通过史料丰富对驿道历史的阐释,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进行介绍,包括传统的生活方式、语言、礼仪,让古驿道的功能得到深入拓展。
座谈会之后,与会代表商议在端芬建立“侨乡文化体验与教学基地”的工作计划,方便两校文学院师生前来端芬开展实践课程与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