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召开2022年工作计划审议会

发布时间:2022-04-21 来源: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会议现场

2022年4月14日下午,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召开2022年工作计划审议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会议由文学院院长、中心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程国赋教授主持,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中心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潘启亮研究员总结,中心理事会及管委员会成员、中心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等20余人参加会议。

程国赋教授主持

程国赋教授介绍中心2021年获批经费资助方向和使用情况,指出经费主要用于中心、协同单位、专项资助三个方向,2022年全校人文社科经费拨付总体削减,2022年工作计划将结合2021年经费使用情况以及2022年经费拨付情况拟定。

2022年,中心将服务于国家海外统战工作,围绕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加强智库建设与咨政服务,主要突出六个方面:第一、凝练主题,推出有影响的科研及智库成果;第二、灵活聘用,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三、打通融合,做好人才培养工程;第四、围绕中心核心任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五、支持协同单位,做好社会服务;第六、创新协同合作,加强平台建设。

为利用好有限的经费,抓住核心工作,产出标志性成果,与会专家审议工作计划并对中心发展方向提出远见卓识:

(一)把握核心方向,力求可持续发展

在中心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定好核心任务,体现中心的主导性和指引性。聚焦方向,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利用好各学科的资源,重在打造有影响力的项目,产出具有系统性的系列性成果,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协同机制,寻求最优化合作

协同创新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中心应充分利用协同机制,突出校内外协同、学科协同、机制协同、资金协同等方面的作用,凝心聚力,共同促进中心发展。

(三)找准落地切口,谋求实质性成果

通过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切入口,开展实质性合作,让协同创新在海内外真正地落地,寻求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切实途径,以实际性的进展为中心建设注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

(四)拓宽宣传手段,探求传播新路径

通过举办讲座、开办展览等多种途径,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以新媒体的技术广泛宣传,运用好公众号、短视频、APP等多种手段,与时俱进,促进传播途径的创新发展。借助各大平台的投放,如在学校、校友会、各学院网站上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

(五)打造学术共同体,觅求常态化联络

中心将融合文学、华文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国际关系、中医、艺术、外语等各个学科的力量,积极推动海外华文教育、马克思主义精品课程与人才基地建设、国际关系研究、中医的传承传播、中华学术外译、传统书法绘画走出去等多个领域产出研究成果,通过打造学术共同体,促进各学科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产出,推进社会服务和平台建设。同时,建立与国际学术平台之间的联系,通过稳定的学术往来,在互信互动中保持交流,形成常态化联络模式,了解掌握最前沿的国际学术动态。

经专家讨论,2022年将围绕中心核心任务拟定课题招标公告,着重于把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现状、困境、途径及对策的调查与研究做深做透,做好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建设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优质资源库,与其他科研平台分类型、分重点,错开资助,避免重复性;做好著作出版规划,出版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系列丛书,推进“中华学术外译”系列丛书发行,以潮州文化集成打造特色地域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示范窗口;加强智库建设,产出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用好存量,补好短板,灵活筹措社会资金,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标识性会议活动,做好合作交流与社会服务,提高中心知名度;加强平台建设,争取开展海外协同合作,深化校内外协同,发挥“政-校-企”联动作用。

潘启亮研究员总结

潘启亮研究员对会议进行总结,肯定会议召开的及时性及其对于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为凝练发展方向,更好地开展中心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标志性、基础性工作的建设,开展实地调研、推出系列性高辨识度的成果,整合相关资源和数据库、为我所用,打造能够提供基础性资料的学术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协同,既有详实的支撑,又能做到“精准化、区域化、国别化、本土化”,达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要进一步加强中心的标识,在中心资助、参与的活动中,突出中心的标识,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宗旨结合,打造品牌,形成口碑,不断寻求合适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