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筹建侨都文化研究院,提升侨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以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为切入口,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传播,6月23日,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中心管委会副主任、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率领中心及文学院文史哲学科专家赴江门调研考察,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与江门市委统战部进行座谈。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商议华侨历史文化研究及整理梁启超文献、中国世界华文文学会年会、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项目等合作事宜,就《中共江门市委统战部与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进行讨论。
江门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韩志勇介绍,江门市把“侨”作为总牵引和出发点,打响“中国侨都”品牌。近年来,江门市突出“四大功能”与“六大工程”,通过打造华侨文化圈、建造赤坎古镇世界级华侨文化旅游综合体、修建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吸引人才等举措,树立侨都标志,提升侨都风貌,建设集聚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在发展方向上,江门市将发挥人文荟萃的优良基础,通过文化探源唤起文化记忆,注重新生代青年人的交流研习,探索新时代传播侨都文化的新途径,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江门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韩志勇
程国赋教授介绍暨南大学作为侨校与江门打造“中国侨都”工作的结合点,发挥中心高端智库作用,借助文学院文史哲深厚的学科基础,将助力建成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地域文化建设发展。在侨都文化研究院的建设上,中心内设机构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组建实力强劲的团队,做好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建设计划,有目标、有规划地建成一个可长期持续运行、具有特色成效的研究院,可作为侨都文化研究院建设的范本。
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
魏霞指出,侨都文化建设与暨南大学办学宗旨、文学院学科发展方向、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高度契合。结合暨南大学拥有丰富的港澳台侨学生资源,在江门建立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基地,吸引更多港澳台侨学生体验侨乡文化;通过侨刊等历史和文化的媒介,把华侨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于国家和家乡的热爱表现出来,凝聚侨心侨力;在项目实施上,建议扩大“少年中国说”的范围,不局限于中小学生,扩展到大学生及港澳台子弟学校,逐步面向港澳台侨及海外新生代力量。
中心管委会副主任、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
围绕侨都文化研究院、华侨历史文化研究及整理梁启超文献、世华会年会、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项目的具体落实,专家们提出,文献整理方面,可发挥文学院雄厚的学科和专业力量,着重于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研究,整理梁启超文献,以信息手段辅助收集更多资料,通过编年谱、搜集海外轶事、阐释家书等方面着手,形成更为丰富的文献材料;科学研究方面,抓住江门文化输出、中西文化交流的关键点,进行深度的内涵研究。同时,服务于统战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提交咨政报告,发挥智库作用;文化建设与传播方面,用新思路、新格局、新模式讲好江门故事,整合江门丰富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建筑、美术、音乐资源,形成文化名片,在开展深度研究的同时做好普及工作;举办侨都文化和世界华文文学等研讨会,通过有声途径,以方言的展示强化文化记忆,多语种的形式推动文化的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结合暨南大学丰富的港澳台侨学生资源,在江门建立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基地,吸引更多港澳台侨学生及海外新生代力量体验侨乡文化。
下午,调研组一行参观了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和赤坎古镇,交流联合开展党建工作事宜。强亚村积极发挥党建作用,大力发展侨乡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未来,可依托暨南大学的侨校资源,充分发挥文学院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师生力量,为侨乡文化建设与创新提供支持,带动师生开展三下乡等活动,进行侨乡文化考察和沉浸式侨乡体验,加强双方合作;建设中的赤坎古镇,正在打造成为华侨文化旅游综合体,将与中心、文学院开展更多深入的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