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15日,由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暨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外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工作坊:文明互鉴与中华文化在世界”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静蓉教授主持。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女士、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白杨教授、暨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黄汉平教授分别致辞。赵静蓉教授首先介绍了会议缘起及与会嘉宾。
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女士在致辞中回顾了暨南大学文学院的发展历程,并对莅临现场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问候及由衷感谢。
魏霞书记致辞
白杨教授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文明互鉴是具有跨文化特质的文化交流活动,本次会议有意识地邀请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期待跨学科的对话带来精彩的思想碰撞,借用在场专家学者的智慧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启示。
白杨教授致辞
黄汉平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暨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就本次会议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充分研讨,为中外文明互鉴提供精辟见解与宝贵经验。
本次学术研讨会特邀嘉宾发言环节开设上下两场。
上半场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朱巧云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姚建彬教授发表了以“试论中国当代作家增强国际意识的路径与策略”为主题的演讲,通过自身生动丰富的实践经历提出了作家、学者如何增强国际意识的建设性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姚建彬教授发言
暨南大学白杨教授发表了以“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为题的演讲,从初创时期:杂花开树的开拓时期、发展时期:学术争鸣与学术历史的确立、在当下对学科的反思三个方面对主题的进行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王雪松教授发表了以“西方诗歌与中国现代化诗歌节奏之比较”为主题的演讲,从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诗歌,展开比较研究,抓住了节奏的关键词,从语音、节奏等微观层面引发了对东西诗歌翻译等宏观层面的考量。暨南大学赵静蓉教授发表了以“河流记忆的世界现象与美学建构”为主题的演讲,将河流记忆作为文明研究切入点,试图联系世界对河流的共同文化想象。
下半场特邀嘉宾发言主持人为暨南大学池雷鸣副教授。暨南大学朱巧云教授发表了“新加坡新声诗社及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为主题的演讲,演讲对新加坡新声诗社的架构、活动形式及其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行了呈现。澳门大学王思豪副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中国元典与东亚视野:《上林赋图》的‘圣域’题咏”,通过勾连图文关系,展开了对《上林赋图》的海东传播的讨论,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带来了进一步的启示。河南师范大学杨丹丹教授发表演讲的主题为“‘魂灵’有无、‘拿来主义’与‘五四文化选择’问题的隐匿”,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灵魂有无”问题的文化意识探讨,展现了中国五四时期接受西方文化时隐匿的“拿来主义”偏颇,提出了人们在进行文明互鉴前需要先确立文化自觉、文化他信、文化互信的观点。暨南大学王小英教授的主题演讲题目为“AI翻译助力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演讲从网络文学国际传播中的AI翻译、网文AI翻译传播的推拉框架、网文AI翻译传播的经济驱动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了“AI翻译既是加速键,也是切换键”的悖论式观点。
14日下午,30位学者在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816与807两个分会场进行主题发言,两个分会场都围绕文明互鉴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特定方面展开讨论。
分会场一上半场由暨南大学彭英龙主持,评议人为北京师范大学冯欣,8位学者进行发言。
分会场一下半场由中国矿业大学杜未未主持,评议人为暨南大学郑焕钊,7位学者进行发言。学者发言主题涉及中国文艺理论海外传播研究系统研究、民族文化情结研究、华文文学文本研究等方面。
分会场二上半场由长春师范大学许文畅主持,评议人为华侨大学欧阳光明。8位参会学者就会议大主题从个人学科视野进行了发言。
分会场二下半场主持人为华南师范大学赵小华,评议人为暨南大学刘婉明,7位参会学者进行了发言。学者们的发言涉及中国历史时期代表文人思想的海外传播研究、外国文学类型的中国渊源考察研究、跨媒介变异研究等方面。
分会场的交流沟通促进了学者们跨学科、跨语言的思想碰撞,积极的活动交流也正契合本次大会文明互鉴的主题。
12月15日上午9:00,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特邀主讲嘉宾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在第二文科楼816展开了以“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为主题的中外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术沙龙活动。活动由暨南大学文学院王小英教授主持,到场嘉宾有白杨教授、赵静蓉教授、朱巧云教授、田雪君博士,参与本次沙龙的还有关注中华文化传播与网络文学话题的其他师生。
沙龙活动现场
沙龙活动中,欧阳友权教授以“中国网文出海:动因与趋势”为题,为到场师生就“中国网文,扬帆出海”、“网文出海的驱动机制”、“出海传播,意义何在”、“出海瓶颈及破防之道”、“路向选择与未来趋势”这五个方面做了详尽生动的汇报介绍,带来了丰富的网文出海史料与数据资源。欧阳友权老师也结合长期以来从事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经验,深切表达了他对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研究新蓝海的信心。
欧阳友权教授演讲
交流互动环节,沙龙活动迈向更深入的内容探索。
白杨教授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认为华文文学与网络文学都具有着传播、对话的性质,在写作、发行方面也有相似之处,而中国网文成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更强的互动性,但同时网络文学也面临着经典化等问题。赵静蓉教授认为中国网络文学以“敢梦敢想”的文学本质姿态走出海外,作家在书写个体的本我、文化的本我,相比起传统文学更加自由,也因此向海外带来了更加多样的中国内容。朱巧云教授提出,欧阳友权老师关于网络文学要“走得出去,走得进去,还留得下来”的观点令她印象深刻,为我们的文学研究资以价值面向的借鉴。田雪君博士结合网文出海现状提出疑问,如网络文学传播出海之后,原有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是否会受到影响、是否会构成新的价值评判维度。
此外,来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专业的同学也对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商业化、中国网文作家主流化等问题提出疑惑,向欧阳友权教授交流请教,教授结合中国当下网络文学政策、文学传播情况与建立网文传播评价体系的期待,对问题做出了清晰且具有启发性的回答。
本次“中外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工作坊——文明互鉴与中华文化在世界”学术研讨会于15号落下帷幕,闭幕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王小英教授致辞。她指出,此次活动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中外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深刻内涵与广阔前景。她期待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中外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