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晚,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六十七期在第一文科楼二楼中厅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期讲坛邀请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明清小说研究》主编徐永斌研究员主讲“《聊斋志异》的文士治生生态与小说创作”。讲座由中文系教授蔡亚平主持,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程国赋教授、中文系刘璇副教授等校内师生50余名到场参加,现场气氛热烈。
徐永斌研究员主讲
蔡亚平教授主持
蔡亚平教授首先对徐永斌研究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徐永斌研究员的研究成果。
讲座伊始,徐永斌高度肯定了暨南大学作为古代小说研究重镇的地位,并对文学院古代小说研究团队寄予厚望。随后,徐永斌又从个人求学和治学经历出发,回顾了“文士治生”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过程。
徐永斌从《聊斋志异》对文士治生生态的描摹、《聊斋志异》反映的文士治生生态及蒲松龄的治生实践为《聊斋志异》注入的新内涵三个方面对小说反映的文士治生生态作全面介绍。
徐永斌通过细致的情节梳理,对《聊斋志异》描写的文士治生进行分类,指出它们主要集中在处馆、经商两个方面,其次则是佣书和书画治生。这一描写上的侧重,与蒲松龄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蒲松龄及其父、子三代人均为治生所困。他在少年时代随父外出经商,又在毕际友家处馆四十余年,对处馆和经商有着直接的经历和深刻的体悟。尤其是处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不但反映在《聊斋志异》中,更反映在蒲松龄的众多诗文作品中。
与此同时,小说对文士治生的描摹,也反映出明清时期文士治生的多面生态:一是文士治生从宋代发展到清代已趋于普遍化,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中式比例的下降有着密切联系。二是明清文人治生理念为这一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明清之际的治生思想继承了宋代学者的义利之辨,元代许衡的“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等观念,向着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蒲松龄重视农桑的治生理念亦与当时提倡“治生以稼穑为先”的许衡有共同之处。
在互动环节,徐永斌对“治生”一词的来源和界定等问题一一解答。徐永斌强调,明清时期文士治生的困难与人口增长、科举取士的单一性及文士向五大都会集中引发的市场效应有关。“治生”一词源出于《史记》,既生动,又文雅,它的范围当限定于文人暂停科举时的谋生之举,从而与经营土地财产的“家政”区分开来。
讲座最后,蔡亚平对徐永斌研究员及来听讲座的师生表示感谢。她提到,“文士治生”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徐永斌的研究文史结合,深入而透彻,在场师生受益颇丰。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