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他山之石: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与方法 ——暨南大学海外汉学专题学术报告会近日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10 来源: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11月6日,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举办他山之石: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与方法——暨南大学海外汉学专题学术报告会,邀请韩国翰林大学汉学家金敏镐教授、越南汉喃研究院青年汉学家阮苏兰研究员、复旦大学俄罗斯青年汉学家白若思研究员作报告。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佛山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近100名师生参会。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程国赋教授主持,阮苏兰、白若思、金敏镐三位汉学家分别就“中国古代汉文文献在越南的传入、典藏与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讲唱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及其影响”“韩国学界对《燕行录》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作了专题报告。

阮苏兰研究员作报告

阮苏兰在报告中指出,除了本土文人用汉文写作的典籍以外,越南在历史上还购入、抄写、重刻、重印了大量中国汉籍。尽管经过诸多历史变故,现藏于越南的汉文书籍仍卷帙浩繁,其中不少是仅存于越南的孤本,具有很高的目录学价值和文学、历史研究价值。阮教授详细介绍了越南翰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越南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以及越南一些佛寺及个人所收藏的中国汉文文献,特别展示了藏于越南的嘉兴大藏经本《香山宝卷》等珍本文献。

白若思回顾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流传情况。18世纪以来,俄罗斯与清朝建立外交、贸易往来之后,俄罗斯文人、思想家、政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兴趣。18—19世纪俄罗斯已出版了一些中国古典小说的选译、简介;但直到20世纪中期俄罗斯才出现大量中国名著优秀的准确的译文。白若思以《赵氏孤儿》《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今古奇观》《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俄文翻译和改编本为个案,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在俄罗斯的接受情况。同时,对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俄文译本的特色、影响及其得失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白若思研究员作报告

据金敏镐介绍,从高丽时期开始,朝鲜半岛就有向中国派遣使臣的传统。到明清时期,朝鲜王朝派遣入明、入清使臣的人员规模与频次远超前代。出使明朝、清朝的朝鲜使臣所写的《朝天录》《燕行录》《热河日记》《漂海录》等,详细描述了出使明清的见闻、经历与感受。这些文献对于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中朝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金教授对韩国学界对《燕行录》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情况做了系统的介绍,特别是对大量中国古代典籍通过使臣东传朝鲜的情况、中朝文人文化交流情况,结合具体个案做了深入分析。


 


 金敏镐教授作报告

在三位外籍专家专题报告会之后,进入第二阶段“海外汉学研究的经验与方法”对谈会,邀请中越文化交流研究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志强教授,多年从事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研究的山西师范大学李奎教授与三位外籍专家,就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海外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海外汉学的成绩、经验与方法等话题作了深入交流探讨。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肖大平博士主持对谈会。

海外汉学专家对谈会

最后,程国赋对会议进行总结。他表示,海外汉学近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本次会议邀请的嘉宾是海外汉学家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学术报告和对谈环节提出了大量新颖观点,内容信息量巨大,反映出当前海外汉学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给予学习者极大启发:一是高度重视文献资料,在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二是十分注重田野调查,以之作为纸质文献资料的极好补充,弥补文献研究方法的不足;三是把汉学研究放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语境下,形成开阔的学术视野;四是突出从传播与接受视角开展汉学研究,尤其是对传播方式多样化的关注和对传播环境的分析与探讨;五是专家就海外汉学研究方法、趋势、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提出了极好的建议,为日后汉学发展提供宝贵参考。 

程国赋教授总结

协同创新中心是2020年9月教育部发文认定的省部共建国家级人文社科平台,下设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智库建设分中心、潮州文化研究院、侨都文化研究院、广州学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分中心、日本分中心(海外)等科研机构。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海外汉学名家系列讲座”“海外汉学研究专题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国内外学界高度评价。

据悉,本次海外汉学专题学术报告会是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后续将继续协同国内兄弟院校及海内外研究机构、汉学名家,围绕海外汉学研究举办国别专场,进一步夯实汉学研究基础、扩大汉学研究朋友圈,协同海内外研究机构推动中华文化在港澳台及海外的传承、传播。

文:肖大平 周仕敏

图: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

初审:杨艳

终审:朱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