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三十七期在文学院二楼中厅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长聘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张剑为我院师生进行了题为《年龄能够逆生长吗?——清代朱卷的文化分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王京州教授主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张剑教授作报告
会议伊始,张剑教授介绍了朱卷的基本定义与格式。清代新科举人、进士自刊其闱艺分送亲友者,谓之乡试、会试朱卷,其格式先登本人姓名、别号、生辰、籍贯等个人信息,之后登载本族谱系,受业、受知师姓名别号,本科同考官、主考或总裁之官阶姓氏,及荐批、取批之各人批语,后附闺艺数篇,是了解清代科举文人及其人际关系的重要文献。
随后,张剑教授提出了清代科举文人朱卷中的官方年龄与真实年龄之间存在差距的普遍现象,通过对千余位科举文人的年龄考证,得出约有40%的文人官年与实年不符。且清代朱卷官年改岁,主要有三条规律:第一,减岁是主要现象;增年少见,且集中于老年考生。第二,官年通常改年而改日月。第三,考试级别愈高,减岁力度愈大。针对这三条规律,张剑教授又阐明了各自背后的制度原因。官年与实年的年岁增减自古有之,到宋代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明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减岁成为主流;至于清代,官员官年与实年不符的情况更加泛滥。针对年龄不实现象,张剑教授在现实利益原因之外,进一步指出了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
一方面,“诚即真也”的心理底色为文人年龄不实提供了文化支撑。张剑教授从“六经无真字”的儒家文化心理中求真意识的缺失谈起,到宋儒“以诚代真”的思维方式,最终在清代形成了官年问题上“欺事不欺人”的做法——填报年龄时例减岁数,但对使用官年的行为却往往不做隐讳。“诚”与“真”的混淆,造成了传统文化心理建构中,人情风俗相较于事实真相的优先。另一方面,风俗习惯的力量助推了官年减岁行为的恶性循环。清代许多科举文人在长辈的建议或当地习俗的影响下进行了减岁注册,日久年深,减岁风俗愈加稳固,便更加难以形成反思与矫正。
最后,张剑教授再次强调了“诚不等于真”的观点,认为儒家文化传统中的“真”“诚”相混虽可能有助于社会和谐,但却违背了科学的求真精神,不利于自然科学的深入开拓。只有坚持对自然万物真理的追求、将求真精神引入到传统文化体系当中来,而不是抱残守缺,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讲座现场
张剑教授以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生动详实的案例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从文献资料、文学现象中挖掘背后深刻的文化背景。王京州教授将自己的听讲感受总结为好玩、辛苦、实证、洞察四点,分别是:从头至尾的好玩又掺杂直击人心的叹息;非同寻常的辛苦之后的自得其乐;述论精微而又无可辩驳的大量实证;对社会和人心深刻洞察反映的跨学科能力与会通精神。
在讲座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如何将零散的文献信息积聚到一定的学术高度”“唐代诗人白居易对真伪问题的价值取向”“古人‘早慧’自我塑造中的年龄书写”等问题,张剑教授均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鼓励同学们进行文献学研究不要怕吃苦,要善于从文献中看到背后的心态、情感、文化、制度,才能让古籍文献“活起来”,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超越。在场师生均表示获益良多,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会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