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上午,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五十七期在第一文科楼四楼中厅举办。本次讲座邀请的主讲嘉宾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吴琦教授,讲座由刘正刚教授主持,陈文源研究员、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等不同专业的师生到场聆听,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开场,吴琦以一系列深刻的提问引发听众思考,“明清时期,群体、阶层或集团发生着什么变化?如何理解明清知识群体的专业化,其社会意义何在?明清知识群体专业化与近代转型的关联?”强调了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关键作用,指出做研究需明确目标与路径。
吴琦深入阐释了知识群体的产生及其专业化演变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人口流动等复杂背景下,群体内部的分化重组加剧,精英群体向江南、北京、广东等优势区域聚集,形成了知识群体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与社会化、职业化紧密相连,且与知识社会化进程、地域社会变动及阶层运动息息相关。
吴琦以史家、儒医、讼师、琴人群体为典型个案,详细解读明清知识群体的专业化特征。他指出,专业化既是整体趋势,又在不同领域各具特色。史家专注思想学术观念,彰显知识体系与使命感;儒医关联社会各阶层,追求行业认同规范;讼师面向大众,体现素养技能专有性与社会网络。这些专业化发展为近现代中国专业职业演化奠定基础,如儒医和讼师群体分别是近代医师、律师群体的前身。
吴琦总结明清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知识社会化的关系。他认为,知识社会化虽不必然伴随群体专业化,但群体专业化定会推动知识社会化。明中期后,社会对专门知识需求增长,知识群体成为专业知识的示范者、传播者,大量平民知识人群涌现,推动了“知识价值化”,反映并推动社会变动转型。明清时期,知识群体注重社会形象与角色,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成为地方领袖核心,是近代地方自治的先导。一方面,某些社会群体具有了某些近代因子,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具有近代特质的社会群体。群体之间,群体与社会之间,不断发生着频繁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的演绎中,中国社会推衍着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型。
在互动环节,吴琦详细解答了学生们的问题。此次讲座对明清知识群体专业化及其文化传播的深入探讨,为师生们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启发了对历史文化传承与转型的深入思考,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让更多人关注到明清时期知识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