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首届世界华文文学·暨南青年论坛开幕 多学科专家畅谈国际华文写作与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

发布时间:2021-11-13 来源: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1113日,“国际华文写作与中华文化共同体——首届世界华文文学·暨南青年论坛”在广州召开。会议由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设五场大会主题发言和两场研究生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花城出版社等3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生近百人参加。

线下参会嘉宾合影

论坛开幕式上,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夏泉教授在致辞中介绍,暨南大学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近年来,学校立足湾区、放眼世界,发挥暨南大学的人才优势,相继建立了“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通过深度研究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大湾区开展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此次论坛召开之际,正值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校庆,学者们以跨学科、多层面的学术成果为学校庆典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这次论坛是继去年完成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换届工作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与会学者大部分是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青年论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和来自各高校的研究生参会,新老朋友一起聚首暨南,共谱华文文学的学术华章。

夏泉教授致辞      

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教授指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暨南大学就开展了对海外华文文学及港澳台文学的研究,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国际华文写作对于中华文化向海外的传承、传播以及建构中华文化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在海外的华文圈里传承下去,通过华文写作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

蒋述卓教授发言      

会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以及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先后发言,对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在华侨华人文化建设中的探索及贡献、本次论坛对青年学者的重视与支持给予肯定。

张福贵教授详细阐述了此次论坛的主题及举办的意义,肯定选题“把创作、研究和文化,特别是现在所强调的中华文化共同体联系在一起,打通了华文文学的边界”。他希望,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普遍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性、审美性研究,特别要关注华人写作,“如何从华人、华文到文学,主要使命在青年学者身上。”青年学者要利用好语言优势、知识优势、条件优势,加强对华人写作的关注。

张福贵教授发言      

程国赋教授指出,华侨教育及文化传承是暨南大学的特色所在,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秘书处设置在此,承办此次会议的“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是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是依托文学院创办的省部共建研究机构,着力构建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的学科联盟和国际学术共同体。本次会议的特色,一是跨学科对话,二是对青年学者的重视。学术研究的创新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如何打破学科壁垒的限制,在中华文化共同体层面上探讨华文文学的世界性意义,有待研究者在跨学科视域下进行交流和探索。期待在不同代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交流中,让我们有多方面的收获。

程国赋教授发言      

开幕式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朱巧云教授主持。

朱巧云教授主持

此次论坛邀请了学界知名专家与青年学者对话。开幕式之后,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暨南大学文学院白杨教授主持了特邀嘉宾主题发言。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刘大先教授,以及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蒲若茜教授、赵静蓉教授等分别从世界文学、科技发展、学术史、文学生产和研究范式等角度讨论了华文文学的发展和研究。特邀专家主题发言后,赵稀方、金进、白杨、申霞艳、张丽军、颜敏等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跨语言与华文文学传播”“多民族文学的对话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华文文学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文学的共通对话”等议题展开讨论。

专家们提出,要在“大华文”的写作视野中,打通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科边界,进一步促进国际华文写作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推动国际华文写作研究的跨学科、跨边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