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回顾 | 刘利:国际中文教育与汉学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5-05-28 来源: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2025年5月25日上午,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六十六期之“国际中文教育与汉学人才培养”在第一文科楼二楼中厅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利教授主讲,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程国赋教授主持,中文系刘新中教授点评。来自华文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师生参与交流。

程国赋对刘利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在座师生从讲座中获得启发。

刘利主讲

程国赋主持

刘利高屋建瓴,将“国际中文教育”与“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内在的必然联系逐层梳理,从理念与思想认识、文化类课程设置、文化类教学内容、文化类教材建设、文化类教学研究和汉学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详细论证。

第一,理念与思想认识方面,其一,中文基础与汉学研究具有共生性,“中文”本身即为汉学的研究内容之一,许多汉学家正是通过中文学习开启了对中国的研究兴趣。文化教学是中文语言教学的自然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习得中自然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内涵,为汉学学习和今后研究提供感性认知与学术素材;其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兼容性,两者都是旨在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士,首先要了解中国,才能够理解中国,进而才能真正热爱中国,而中文对于实现这样的目标来说都是重要路径。因为研究中文也是汉学的内容传统内容之一,所以即使是培养“本地化中文教师”,其实也是培养汉学家。

第二,文化类课程设置和文化类教学内容方面,从国内外情况看,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程大致有有文化与文化传播类、历史中国类、当代中国类三大类,可以说文化教学一直与中文教育相生相伴,其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文化类教材建设方面,有历史中国主题的《中国概况》《中国古代文学》等,也有当代中国主题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还有本土化的教材,如荷兰版《中文+文化》融入了本土故事“中荷航海交流史”,罗马大学孔子学院自编的《意大利人学汉语》融入了中意文化交流史案例。  

第四,文化类教学研究方面,介绍了有关学者的研究,并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分类介绍学界的代表性成果。

刘利指出,这些教育教学实践和成果显示,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正呈现从零星到系统、从宽泛到具体、从实用到学术等明显的发展态势,这样的发展态势表明,汉学涵盖的“文化”内容不仅早已存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母体中,而且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已经变得愈加自觉。只要我们在强化认识,汉学学科、专业及其赖以承载的学科专业平台是完全可以建立起来的,亦是势在必行的。

最后,刘利还就汉学人才培养问题谈了几点看法,认为目前的汉学人才培养总体看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研究,增进共识,推动实践,并从教育层次(本科、硕士、博士)、课程设置、学生来源(学生类型、招生方式)三个层面对汉学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建议。

刘新中在点评中表示,刘利的报告对于开阔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视野、推动文化传播和国际合作乃至推进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都很有启发意义。刘新中结合刘利的报告内容谈了三个观点:其一,中文教学的观念转变方面,认为中文教学要从“学生想要学什么”出发,要始终坚持应用导向;其二,文化教学应加强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信息化进一步推动文化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其三,在文化传播的地域观方面,要把握好故事讲授者的身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保持平等对话的身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刘新中点评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均表示聆听讲座后深有启发,并就自己的思考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刘利依次进行了专业、细致的解答。

互动环节

讲座最后,程国赋对刘利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认为刘利的报告站位高,视野开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研究思考,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让人深受启发。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