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红色主题图书创意书评”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广州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2-04-20 来源: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2023年4月15日上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红色主题图书创意书评”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四楼中厅会议室举行。此次征文大赛及颁奖仪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联合主办,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工第六党支部承办。出席颁奖仪式的有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蒋述卓教授,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庞贝先生,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丽女士,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罗发龙副部长,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程国赋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魏霞书记,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朱巧云教授,中山大学博士后李石,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工第六支部书记刘惠明老师,暨南大学文学院郑焕钊副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唐诗人副教授,以及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的获奖学生代表。仪式由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孔亚楠主持。

颁奖仪式现场

仪式首先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致辞。魏霞首先对获奖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对组织、参与活动的老师们和评委们表示衷心感谢,并梳理了暨南大学的历史沿革及其一直以来蕴含的红色基因。魏霞在致辞中指出,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真如时期的暨南学校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当时任教的一批进步教师,如李达、许德珩、周谷城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了众多暨南学子。1927年,暨南大学文学院老师夏丏尊先生等人带领南洋侨生成立了南洋文学社团秋野社,是名动一时的进步学生社团,并邀请著名作家鲁迅、徐志摩、郑振铎等进行了演讲。1929年,作为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之一的夏衍先生到暨南大学文学院授课。1941年,日军开进上海租界时,时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先生写下了著名的《最后一课》,记录下了暨南师生们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魏霞指出红色基因一直融汇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发展前进的历程当中,此次红色征文大赛的举办就是对这种红色基因的继承和发扬。

魏霞还提到,文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建促发展,着力构建党建思政引领下的多维立体育人模式,围绕文史哲学科特点推出了多项与传承红色基因的相关活动,例如:与部队开展共建活动,师生党员们走进军营共谈红色基因;发表了与学校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相关的论文(《红色摇篮——暨南早期的学生党组织及其革命活动》);开展红色诗词大赛、红色影片展映等活动。此次红色征文大赛是文学院党委举办的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熏陶与文学艺术、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拓展了红色革命文艺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学校的传播力,增强了大湾区青年学子对中国革命历史、南方红色文化的了解。

魏霞书记致辞

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暨南大学文学院和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的情况,指出文学院历史悠久,名师荟萃,科研实力雄厚。在暨南大学文史学科创建95周年系列活动开展之际,此次红色征文大赛恰逢其时,体现了文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发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视。同时,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推动着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对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红色征文大赛的成功举办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发扬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一次具体实践。

程国赋院长致辞

随后,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工第六支部刘惠明书记代表组委会对大赛的组织及评审工作做了简要汇报,她强调本次征文大赛评审工作的专业性和公平公正性,并对学院领导对基层党支部的鼎力支持以及大赛评委会的评审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刘惠明介绍组织及评审工作

在颁奖环节,获奖学生狄晨旭、罗韵嘉、常雁奚、袁璐、侯琼玲、罗彦琳、张梓玟、古格妃、钟宇、何宇欣、徐江廷依次上台领奖并与颁奖嘉宾合影,四位获奖学生代表狄晨旭、罗韵嘉、常雁奚、罗彦琳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

蒋述卓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庞贝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罗发龙为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罗丽为优秀奖获得者颁奖

暨南大学的狄晨旭在获奖感言中从《远去的白马》的叙事视角、叙事模式等角度谈及了书评的写作缘由和思路,她重点抓取了耐人寻味的“白马”意象,引经据典地说明了书评想要表达的“白马虽然远去,却留下了遍野的芬芳等待我们采撷”的主题。她表示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红色经典来感动人心,更需要为艰苦条件下革命先辈英勇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献上礼赞。她作诗一首抒发感情,认为“吾辈唯应自勉励,共襄盛世举风鹏”。

狄晨旭发表获奖感言

中山大学的罗韵嘉在获奖感言中谈到了蒋述卓教授“文学评论必须追逐时代,把握文学创作趋势以确定评论对象”的观点带给她的启发。她认为红色文化基因已经融注于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要想更深层地理解现当代文学,就必须把握好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历史维度和新时代意蕴。她从对《革命者》的书评出发,表达了以优秀文学评论反向推动红色作品品质提升的愿望。

罗韵嘉发表获奖感言

汕头大学的常雁奚选取了庞贝先生的新作《乌江引》作为撰写书评的对象,她在感言中详细讲述了红军军委二局在长征中的密电破译工作带给她的感动,还有庞贝先生独特的长征视角与虚实结合的叙事技巧对她的吸引,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说明在民族不断前进的征途上,我们应该时常回望来时的方向,不要遗忘曾经照亮中国革命的灯笼。

常雁奚发表获奖感言

五邑大学的罗彦琳表示她是在周颖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身份》并撰写了书评,认为这部小说用一种“硬文字”,在“虚”与“实”的交互映射下,歌颂了隐蔽战线上中共党员的先锋事迹。她从本我与超我的自我和解角度解读了主人公龚瀚文抑制思乡之情,投身革命事业的英雄事迹。罗彦琳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以及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将以此为契机,把红色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的决心。

罗彦琳发表获奖感言

随后,终评评委代表罗丽女士、初评评委代表李石博士致祝贺词。罗丽分享了她在疫情封控期间一线紧张的工作间歇中参与终评时的经历和感受,看到同学们青春洋溢的文字,她深受感动也备觉鼓舞,并对各位获奖学生表示了热烈祝贺,期待大家写出更好的文艺评论作品。李石博士回忆了自己曾经在暨大就读及获奖的经历,他认为书评应思想性与文艺性并重,应该把理论运用与具体文本细读相结合,他还勉励大家多读好书,开阔眼界。

罗丽致祝贺词

李石致致贺词

最后,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蒋述卓教授对颁奖仪式做了高屋建瓴、热情洋溢的总结发言。蒋述卓教授首先对获奖同学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说明了此次征文活动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的出发点和策划过程,随后对承办本次征文活动的中文系教工第六支部以往进行的参观广州鲁迅纪念馆、与汕头大学共建、“走红色足迹、悟党史真理” 潮汕红色革命文化之行、与花城出版社共建等一系列红色文化传承活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高度肯定了本次大赛对弘扬红色经典的价值与意义,热切希望支部进一步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继续开展弘扬红色文艺、赓续红色文脉的党建活动,营造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学院文化氛围。

蒋述卓教授还从题材选择、评论切入的角度对此次获奖学生们的书评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学生们的获奖书评与红色经典文本选取的具有内在关联,认为同学们评论的眼光、视野、文笔都很好,获奖实至名归。他细数广东红色革命故事和广东籍的文学评论家、文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认为这片土地人杰地灵,既有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又有红色文化的深厚积淀,还有红色文学评论的良好学术氛围。他指出此次红色征文大赛的参赛成员大多来自南方各个高等学府,书评活动与大湾区文艺评论形成呼应,具有粤派评论的特色,有利于展现粤派评论的风采。最后他表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永远在路上,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希望大家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评论作品。

蒋述卓对颁奖仪式进行总结

本次颁奖仪式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合影。仪式之后,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庞贝还为暨大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戏剧的退化与文学性的流失》的主题讲座,与会听众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颁奖仪式集体合影


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红色主题图书创意书评”征文大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狄晨旭(暨南大学):白马踏歌远去,长留芬芳遍野

二等奖

·罗韵嘉(中山大学):《革命者》:史册角落中奋斗的青春

·常雁奚(汕头大学):征途犹忆灯笼明

三等奖

·袁  璐(暨南大学):让理想与实践在青春奋斗中统一

·侯琼玲(暨南大学)生生不息的故事力量

·罗彦琳(五邑大学):信仰的力量

优秀奖

·张梓玟(暨南大学):《觉醒年代》的“青春”审美

·古格妃(暨南大学):于诚挚回望中抵达革命历史深处

·钟  宇(暨南大学):评《革命者》的英雄抒写

·何宇欣(华南农业大学):风自东方来 火从零星起

·徐江廷(深圳技术大学):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的路